欧美“冷水军团”对决:液冷公司技术路线大比拼
从Meta、微软、X-AI、谷歌到百度、阿里,全球互联网巨头正在加速布局“液冷”数据中心。随着AI模型参数激增、GPU集群功耗飙升,传统风冷方式已难以支撑高密度算力集群的冷却需求。在PUE(电源使用效率)趋近极限、碳中和目标愈发紧迫的当下,“液冷”逐步走出实验室,成为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升级的关键变量。
在全球液冷技术正呈现出“多路线并进”的格局。单相冷板、双相冷却、浸没式液冷、喷淋式冷却等技术路线竞相发展,围绕冷却液选择、冷却设备稳定性、与服务器架构兼容性等方面的产业博弈持续上演。与此同时,标准缺失、测试复杂、上下游协同困难也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。
本文将系统梳理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关键路径,盘点国外典型企业的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案例,解析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阶段及趋势判断。涵盖从核心冷却器件、系统方案到场景化落地的不同切入角度,力求在“看趋势”之外,也提供“看门道”的参考。通过对这些企业技术特点的速览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当前全球液冷技术的发展重点与差异化方向。这些企业的技术路径与商业布局,不仅反映了海外液冷产业的多元发展趋势,也为国内企业在产品迭代、应用拓展与国际对标方面提供了参考。
01
为何液冷势在必行?——风冷失效,算力飙升,液冷上场
过去二十年,数据中心的冷却主要依赖风冷系统(空气对流+风扇+空调),但在高密度服务器、大模型计算需求爆发的今天,传统风冷正逐步“力不从心”。如NVIDIA H100、Intel Gaudi 3、AMD MI300等训练平台,热设计功耗(TDP)已普遍在500W以上,远超风冷设计负载。服务器从通用架构向AI专用计算演进,对“精准热控”需求日益增加,液冷方案恰好具备点对点控热优势。
从国家“双碳”目标,到地方政府对绿色数据中心PUE考核标准的收紧,液冷不仅是技术选项,更是政策倒逼下的必然趋势。海外,如欧盟和加州已出台相关法规限制数据中心能耗,引导液冷部署。
随着液冷成为高算力系统的新冷却基座,不同的技术路线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。冷板冷却、喷淋液冷、浸没液冷三者各有优劣,不仅牵动硬件设计,也影响整机厂、芯片商、运营商的选型决策。
02
液冷技术版图全解析,海外关键玩家实力扫描